轴承专区
Bearings Center
破局突围 聚链成势 银川新装备产业撑起工业转型“新脊梁”
| 产品名称: | 破局突围 聚链成势 银川新装备产业撑起工业转型“新脊梁” | 时间: | 2025-11-19 08:19:39 |
|---|---|---|---|
| 作者: | 火狐app | ||
| 描述: | 黄河水奔腾,贺兰山雄峙。在银川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上,传统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蝶变。近年来,银川市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以新技术融合破壁、新工艺迭代突破、新模式创新赋能,推动新装备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跨越,悄然成为继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之后的产业“第四极”。如今,这片土地上,万吨级铸造3D打印工厂智能运转,高端铸钢件驰骋全球市场,精密机床精度达微米级,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装备产业以15.7%的规上工业产值占比、23.6%的制造业占比,成为驱动银川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传统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打开了高水平发展的全新格局。 走进世界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工厂——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幅未来感十足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图景扑面而来:14台工业级3D打印机整齐列队、高速运转,移动机器人灵活穿梭运送砂材,桁架机器人精准抓取成型砂芯,微波烘干设备与智能立体库无缝衔接,整个生产流程在恒温环境下有序推进,听不到传统铸造厂的轰鸣,见不到飞扬的粉尘,更没有堆积的废砂。 “这是全球首个实现‘五无’生产的铸造基地——无砂箱、无模型、无重体力劳动、无废砂及粉尘排放、无温差。”企业技术负责的人介绍,工厂南侧12台2215机型最大成形尺寸达2.2×1.5×0.7米,打印效率400~460升/小时;北侧两台2515机型效率更加高,可达450~550升/小时,人均生产效率是传统铸造的3倍以上,产能达到年产2万吨合格砂芯。更令人称道的是,3D打印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铸造的设计局限,还将生产周期从一个月缩短至10天,铸件夹砂、砂眼等缺陷率明显降低,真正的完成了“高效、精准、绿色”生产。 不远处,共享装备与奥地利奥钢联合建设的大型高端铸钢件生产车间同样热火朝天。这里生产的铸钢件单重最大可达150吨,年产能达1.5万吨,大范围的应用于燃气轮机、核电、水电等高端领域,在全球大型燃气轮机市场占据约40%的份额。车间内,全流程虚拟制造技术贯穿始终,通过三维模型仿真分析,研发失败风险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显著节约。5台AJS4000超级砂型3D打印机可打印4000×2500×1500毫米的超大砂芯,层厚精度控制在0.8毫米,效率高达1500升/小时,比传统方式节省30天模型制作周期。作为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的企业,共享装备正以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承诺,引领中国铸造业低碳转型。 龙头引领,集群发力。今年以来,银川市重点培育共享装备、小牛自动化、小巨人机床、舍弗勒、威力传动等行业“单打冠军”,全面落实新型工业化18条政策,开展新质生产力示范企业培育、供应链配套支持等工作,推动新装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1~9月,威力传动产能充分释放,减变速机产量增长53.4%;通过供需对接,舍弗勒、西北轴承等企业订单持续增加,滚动轴承产量增长40.6%,带动全市新装备产业产值增长15.8%,增加值同比增长0.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4%,拉动市级增加值增长1.6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2%,拉动市级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和发展韧性。 “以前园区多而散,企业配套要跑遍全城;现在产业链高度集聚,上下游企业隔墙相望,协作效率大幅度的提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数字控制机床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银川产业布局优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破解园区同质化竞争、资源分散等问题,银川市集中政策和资源要素,系统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11个园区整合优化为6个,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推动新装备产业向重点区域集聚。如今,90%以上的新装备企业集中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贺兰县和永宁县,形成了“一核引领、两翼支撑”的空间布局。其中,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装备制造示范基地,集聚规上企业46家,产值占全市新装备产业总规模的76%,龙头引领作用愈发突出。 在空间集聚的基础上,银川市着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产业链体系,三大重点领域产业链不断健全完善。智能铸造领域,形成了从废钢回收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共享装备主导制定了铸造行业3D打印国家标准,掌握了行业话语权;数字控制机床领域,构建起从铸件、主轴到整机数控机床的全链条布局,核心零部件自给率持续提升;新能源装备领域,建立了从铸件、塔筒、减速器/增速器到串焊机、支架的风电装备产业链,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业链的逐渐完备,吸引了更多优质企业落地生根。宁夏天地奔牛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减速机数字化车间里,AGV智能搬运机器人精准运送物料,生产计划自动排程、物料实时跟踪、质量全流程追溯系统高效运转。“车间去年11月试生产,今年产值预计达3亿元,明年全面投产后将增至5.5亿元。”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让企业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巨能机器人交付全球市场1600条智能生产线G+AGV无人化物流系统效率提升40%;金石机器人研发的重载桁架机器人工作速度达每分钟360米,被纳入自治区首台套技术指标,这一些企业的落地投产,进一步丰富了我市产业链生态,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截至目前,银川市累计培育新装备规上企业100家,占全区总数的67%;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占全区75%;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均占全区装备制造领域的70%。3家自治区“链主”企业、3家银川市“链主”企业、7家供应链“标杆”企业引领带动,形成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聚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保障供应链”的良性发展模式。 “加工精度达到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4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银川大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展示着立式内孔与外圆集成珩磨机床加工的零件。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大河数控牵头建设了“数控珩磨机床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设立了数控珩磨机床院士工作站,是行业中少数掌握珩磨机核心科技的企业。今年,在银川市政策扶持下,大河数控与宁夏大学联合攻关,成功突破立式内孔与外圆集成珩磨机床关键技术,实现了控制管理系统和核心元件的自主研发,研制出的全自动缸体缸套珩磨生产线,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已供应北汽福田、东风神龙等知名企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银川市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构建起高能级平台、创新主体、跨区域网络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如今,银川市新装备企业规模以上公司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5%,高于全市中等水准1.6个百分点,累计突破高端铸造、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40余项,催生了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4家,建成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2个,占全区总数的40%,创新平台成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六盘山实验室的正式建成运营,也为银川新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科研活水”。实验室聚焦六大研究方向,2025年立项19项基础科研项目,与22家企业签订基础研究及产业升级合作协议,开放共享VTC试验验证中心、ATC分析检测中心、ETC实验测试中心,为公司可以提供仪器设施共享、中试验证等全链条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天地奔牛实业集团牵头的模压淬火机床工程中心,在实验室技术上的支持下,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万吨级模压淬火设备,替代了进口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政府搭台,我们唱戏,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磁性器件领域的头部企业,银利电气在政府牵线搭桥下,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电力电子电磁元件智能仿真设计平台,攻克了国内中高频电磁元件领域长期存在的非线性电磁分布计算技术瓶颈。应用该项技术后,企业研发效率提升2倍,研发成本降低50%,产品成功配套神舟飞船、高铁动车、新能源汽车等重大装备,用硬核实力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政策赋能,精准滴灌。银川市启动编制《银川市新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6—2030年)》,开展低空装备、工业母机、储能装备等专项研究,编制《银川市工业产业链要素匹配图册》,系统梳理精密轴承、智能铸造等细致划分领域发展趋势和要素需求。制定出台《银川市工业公司设备更新项目补贴资金实施细则》,指导企业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支持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新装备实施改造升级。共享装备高端装备零部件生产效率提升技术改造项目、西北轴承高端精密轴承升级改造项目获得国债资金支持0.2亿元,威力传动等3个项目获得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9.6亿元,累计获得547万元贴息支持,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摸底调研全市117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链主”企业培育认定,建立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培育库,组织实施10个重点攻关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74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2000万元,帮助一批老牌装备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行业“小巨人”,优质企业群体持续壮大,产业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银川市将持续坚持创新驱动、链式发展,一直在优化产业生态,强化企业培育,推动新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纵深发展。这座黄河之滨的工业新城,正以新装备产业的崛起为支点,撬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打造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引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
||
火狐app:020-81178082
破局突围 聚链成势 银川新装备产业撑起工业转型“新脊梁”
黄河水奔腾,贺兰山雄峙。在银川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热土上,传统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蝶变。近年来,银川市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以新技术融合破壁、新工艺迭代突破、新模式创新赋能,推动新装备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跨越,悄然成为继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之后的产业“第四极”。如今,这片土地上,万吨级铸造3D打印工厂智能运转,高端铸钢件驰骋全球市场,精密机床精度达微米级,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装备产业以15.7%的规上工业产值占比、23.6%的制造业占比,成为驱动银川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传统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打开了高水平发展的全新格局。
走进世界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工厂——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幅未来感十足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图景扑面而来:14台工业级3D打印机整齐列队、高速运转,移动机器人灵活穿梭运送砂材,桁架机器人精准抓取成型砂芯,微波烘干设备与智能立体库无缝衔接,整个生产流程在恒温环境下有序推进,听不到传统铸造厂的轰鸣,见不到飞扬的粉尘,更没有堆积的废砂。
“这是全球首个实现‘五无’生产的铸造基地——无砂箱、无模型、无重体力劳动、无废砂及粉尘排放、无温差。”企业技术负责的人介绍,工厂南侧12台2215机型最大成形尺寸达2.2×1.5×0.7米,打印效率400~460升/小时;北侧两台2515机型效率更加高,可达450~550升/小时,人均生产效率是传统铸造的3倍以上,产能达到年产2万吨合格砂芯。更令人称道的是,3D打印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铸造的设计局限,还将生产周期从一个月缩短至10天,铸件夹砂、砂眼等缺陷率明显降低,真正的完成了“高效、精准、绿色”生产。
不远处,共享装备与奥地利奥钢联合建设的大型高端铸钢件生产车间同样热火朝天。这里生产的铸钢件单重最大可达150吨,年产能达1.5万吨,大范围的应用于燃气轮机、核电、水电等高端领域,在全球大型燃气轮机市场占据约40%的份额。车间内,全流程虚拟制造技术贯穿始终,通过三维模型仿真分析,研发失败风险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显著节约。5台AJS4000超级砂型3D打印机可打印4000×2500×1500毫米的超大砂芯,层厚精度控制在0.8毫米,效率高达1500升/小时,比传统方式节省30天模型制作周期。作为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的企业,共享装备正以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承诺,引领中国铸造业低碳转型。
龙头引领,集群发力。今年以来,银川市重点培育共享装备、小牛自动化、小巨人机床、舍弗勒、威力传动等行业“单打冠军”,全面落实新型工业化18条政策,开展新质生产力示范企业培育、供应链配套支持等工作,推动新装备产业规模稳步增长。1~9月,威力传动产能充分释放,减变速机产量增长53.4%;通过供需对接,舍弗勒、西北轴承等企业订单持续增加,滚动轴承产量增长40.6%,带动全市新装备产业产值增长15.8%,增加值同比增长0.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4%,拉动市级增加值增长1.6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2%,拉动市级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和发展韧性。
“以前园区多而散,企业配套要跑遍全城;现在产业链高度集聚,上下游企业隔墙相望,协作效率大幅度的提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数字控制机床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银川产业布局优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破解园区同质化竞争、资源分散等问题,银川市集中政策和资源要素,系统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11个园区整合优化为6个,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推动新装备产业向重点区域集聚。如今,90%以上的新装备企业集中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贺兰县和永宁县,形成了“一核引领、两翼支撑”的空间布局。其中,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装备制造示范基地,集聚规上企业46家,产值占全市新装备产业总规模的76%,龙头引领作用愈发突出。
在空间集聚的基础上,银川市着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产业链体系,三大重点领域产业链不断健全完善。智能铸造领域,形成了从废钢回收到整机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共享装备主导制定了铸造行业3D打印国家标准,掌握了行业话语权;数字控制机床领域,构建起从铸件、主轴到整机数控机床的全链条布局,核心零部件自给率持续提升;新能源装备领域,建立了从铸件、塔筒、减速器/增速器到串焊机、支架的风电装备产业链,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业链的逐渐完备,吸引了更多优质企业落地生根。宁夏天地奔牛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减速机数字化车间里,AGV智能搬运机器人精准运送物料,生产计划自动排程、物料实时跟踪、质量全流程追溯系统高效运转。“车间去年11月试生产,今年产值预计达3亿元,明年全面投产后将增至5.5亿元。”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让企业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巨能机器人交付全球市场1600条智能生产线G+AGV无人化物流系统效率提升40%;金石机器人研发的重载桁架机器人工作速度达每分钟360米,被纳入自治区首台套技术指标,这一些企业的落地投产,进一步丰富了我市产业链生态,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
截至目前,银川市累计培育新装备规上企业100家,占全区总数的67%;其中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占全区75%;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均占全区装备制造领域的70%。3家自治区“链主”企业、3家银川市“链主”企业、7家供应链“标杆”企业引领带动,形成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聚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保障供应链”的良性发展模式。
“加工精度达到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4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银川大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展示着立式内孔与外圆集成珩磨机床加工的零件。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大河数控牵头建设了“数控珩磨机床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设立了数控珩磨机床院士工作站,是行业中少数掌握珩磨机核心科技的企业。今年,在银川市政策扶持下,大河数控与宁夏大学联合攻关,成功突破立式内孔与外圆集成珩磨机床关键技术,实现了控制管理系统和核心元件的自主研发,研制出的全自动缸体缸套珩磨生产线,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已供应北汽福田、东风神龙等知名企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银川市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构建起高能级平台、创新主体、跨区域网络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如今,银川市新装备企业规模以上公司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5%,高于全市中等水准1.6个百分点,累计突破高端铸造、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40余项,催生了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4家,建成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2个,占全区总数的40%,创新平台成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六盘山实验室的正式建成运营,也为银川新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科研活水”。实验室聚焦六大研究方向,2025年立项19项基础科研项目,与22家企业签订基础研究及产业升级合作协议,开放共享VTC试验验证中心、ATC分析检测中心、ETC实验测试中心,为公司可以提供仪器设施共享、中试验证等全链条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天地奔牛实业集团牵头的模压淬火机床工程中心,在实验室技术上的支持下,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万吨级模压淬火设备,替代了进口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政府搭台,我们唱戏,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磁性器件领域的头部企业,银利电气在政府牵线搭桥下,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电力电子电磁元件智能仿真设计平台,攻克了国内中高频电磁元件领域长期存在的非线性电磁分布计算技术瓶颈。应用该项技术后,企业研发效率提升2倍,研发成本降低50%,产品成功配套神舟飞船、高铁动车、新能源汽车等重大装备,用硬核实力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政策赋能,精准滴灌。银川市启动编制《银川市新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6—2030年)》,开展低空装备、工业母机、储能装备等专项研究,编制《银川市工业产业链要素匹配图册》,系统梳理精密轴承、智能铸造等细致划分领域发展趋势和要素需求。制定出台《银川市工业公司设备更新项目补贴资金实施细则》,指导企业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支持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新装备实施改造升级。共享装备高端装备零部件生产效率提升技术改造项目、西北轴承高端精密轴承升级改造项目获得国债资金支持0.2亿元,威力传动等3个项目获得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9.6亿元,累计获得547万元贴息支持,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摸底调研全市117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链主”企业培育认定,建立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培育库,组织实施10个重点攻关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74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2000万元,帮助一批老牌装备制造企业成功转型为行业“小巨人”,优质企业群体持续壮大,产业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银川市将持续坚持创新驱动、链式发展,一直在优化产业生态,强化企业培育,推动新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纵深发展。这座黄河之滨的工业新城,正以新装备产业的崛起为支点,撬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打造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引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